低碳出行,水城生活新样本
——聊城市建设绿色出行体系走笔
半年多的时间,市民张同臣骑乘公共自行车超过1万分钟,成为我市的骑行时长“状元”。谈到骑乘公共自行车的体会,张同臣总结说:“绿色出行,利于工作;低碳生活,健康快乐。”
过去两年,聊城公交集团立足“建设低碳城市,引领绿色出行”,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新能源公交车推广使用和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系统建设方面持续加大力度,为宜居聊城、幸福聊城再添闪亮的城市名片。
千辆环保公交车让出行更舒心
“以前的公交车比较旧,很多车跑起来还拖着长长的黑烟,看起来很不美观。”市民张群表示。谈到聊城公交车的变化,张群颇有发言权。家住火车站附近的张群,一直以来以公交车为主要代步工具,是K1、K6等线路上的常客。
如今城区的公交车没有尾气、声音小,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乘坐起来更加舒适。市民出门前,还可以用手机APP查一下车到了什么地方,节约了不少时间,为出行提供了不少便利。
张群的体会只是聊城市城区公交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聊城公交集团共有各类公交运营车辆1123部,其中新能源公交车944部,占比达84.1%;2015年实现节能环保车辆全面覆盖,是省内唯一、全国前列……有力的数字证明,我市已在聊城市城区构建起了低碳环保的公交出行体系。
我市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推广、使用上行动较早,为近几年公交车全面实现绿色低碳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以10米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平均每年行驶6万公里、纯电动公交车平均每年行驶3万公里测算,944部新能源公交车相对于同等型号柴油公交车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量9771吨、PM2.5排量4.9吨。
万部自行车组成水城多彩“笑容”
“这真是政府给咱们办的大好事。”家住三里铺小区的王方笑得合不拢嘴。由于距离位于兴华东路的单位较远,过去王方需要开车去上班。自从去年10月份办理了公共自行车卡,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上下班的代步工具就是公共自行车,单程大约25分钟左右,这样既不用担心上下班高峰期堵车,又能锻炼身体,一举双得。
每到夜深人静的晚上,公交集团公共自行车公司的职工都在忙碌着调配着车辆的位置,为第二天群众的使用做准备。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的加重,过去两年来市民要求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市为此加快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速度。作为项目运营维护单位,聊城公交集团高度重视,认真做好相关各项工作。2016年8月,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通过政府采购进行公开招标。公交集团公共自行车公司所有员工充分发挥“5+2”、“白+黑”精神,仅用短短23天的时间就建设完成了103个站点,确保了公共自行车系统于2019-02-17正式启用。
对群众来说,更重要的是公共自行车让他们在绿色出行中收获了健康和快乐。大家在选择健康出行方式的同时,也为生态水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目前已开通站点350个,投入自行车10000辆,市民办卡量已达4万余张,日均骑行量已达2.4万次,累计骑行量已达260万次,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相当于每年种冷杉近16162棵。
小小车轮传递城市温度
在振兴路公交集团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了前来办理换卡业务的市民王先生。王先生在凤凰工业园上班,以前每天上班都要先乘坐K134路至花园路,再转乘K26路。现在公交卡与公共自行车租车卡双卡合一,还能享受免费换乘一次的优惠,王先生表示:“现在的公共交通真是太方便了,政府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啊。”
今年4月,通过公交集团的努力,我市实现了公交卡与公共自行车租车卡双卡合一,实现市民出行的联网。类似这样公交与公共自行车无缝对接的人性化手段,提高了绿色出行设施的使用频率,保障了市民出行通畅、安全。为了让更多群众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公交集团经过认真调研决定,让王先生这样的持卡用户在一小时内免费换乘一次。王先生说:“这可真是帮我省了钱了,原来几十分钟的车程要花4元钱,现在打了对折。免费乘车让我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特别强。”
细节带给群众城市的温度,这些便民措施还将继续“走下去”。过去几年,聊城公交集团相继新建了公交智能候车站亭、建立了“掌上公交”手机出行查询系统,实现了公交卡与公共自行车租车卡双卡合一。为了方便群众,今年9月将实现公共自行车手机APP与掌上公交APP合二为一,市民可以查询公交车到站点的时间、距离,也可以查询附近公共自行车站点的详情。(记者 苑 莘 通讯员 乔广新)